来源:智为铭略 浏览次数:37 发表日期:2024-12-10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这是“低空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成为“十四五”时期需要认真谋划的新兴经济形态。到2023年12月正式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层面鼓励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尤其这几年的苏州双创人才政策里也增加了“低空经济”专项,越来越多的政策推出促使低空经济在苏州的应用现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使之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何为“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Low Air Economy)是指利用机器人技术、新能源驱动技术、飞行器技术以及机器视觉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在航空、航空传输、航空技术应用、航空创业等领域开发新服务和商业模式,结合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等服务体验,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依托的飞行经济活动创造新的航空经济价值。
市场前景如何?
数据显示,2022年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约为4000亿元,2023年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据产业研究部门预测,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产业链分布情况:
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领域,研发包括各种工业软件,原材料包括钢材、铝合金、高分子材料等,零部件包括芯片、电池、电机等;产业链中游包含无人机、航空器、高端装备、配套产品、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衔接下游需要有飞行审批、空域备案等,通过后的下游应用是低空经济与各种产业的融合。例如“农林+航空”、“电力+航空”、“公安+航空”、“救护+航空”、“旅游+航空”、“体育+航空”等。此外,空域使用需要军民融合、飞行保障需要空地融合、有人机无人机需要融合运行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低空,经济的融合性特征。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无人机、低空智联网、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是低空经济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尤其是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六个试点城市初步确定为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
面临的技术挑战:
目前低空经济在各地还正处于加紧探索突破阶段,虽然前景广阔,依然面临着一些技术方面的挑战。在技术方面,目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适用于低空飞行的航空器技术和低空空域管理技术。
在航空器技术上,需要解决自主环境感知、自动控制、自主决策等技术。需要具备高效的环境感知、定位和避障能力,以规避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干扰风险,例如鸟群、高空建筑等;
还要突破低空自动控制技术,低空航空器的运行环境更为复杂、多变,飞行器本身的安全稳定是完成预定任务和保障公众安全的基础,为此需要解决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中抗干扰的稳定控制技术;
航空器要完成的自动执行任务到自主完成任务的转变,意味着航空器的大脑智慧要更高,要在感知和自动控制的基础上,解决自主决策、路径规划等技术难题,这方面需要传感器技术的支撑和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支持;
另外,低空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主要涉及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所以目前针对航空器的新能源技术、发动机噪声控制技术、降噪新材料研发等领域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低空空域管理技术上,目前低空各类航空器的进入空域呈指数增长态势,对空域管理提出了更为便捷、高效、精准的要求,就需要实现飞行计划申请和审批、航路划设/修正、非法飞行器识别、预警和处置等业务协同。
所需的产业配套保障:
一是基础设施空白。低空基础设施是各类低空经济活动的关键载体,是降低低空经济运营成本的关键,以物理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硬件设施和以信息系统为代表的软件设施共同构筑了低空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当前我国低空支撑网络尚未健全,共享低空基础设施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存在“飞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问题。
二是飞行人才紧缺。目前我国在飞行运营、生产制造、运行保障等方面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根据国家民航局编制的《全国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到2030年,我国通用机场总量约2058座,如果每个通用机场配置10架低空飞行器,平均每架低空飞行器配置1.4名飞行员,总共需要的飞行员总量预估在2.9万人左右,人才缺口巨大。
2024年是人们公认的“低空经济元年”,在低空经济勾勒的未来图景中,苏州低空经济的应用现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苏州低空经济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侵权责任)